top of page

簡德林

香港生命自覺之發展

在香港生命自覺協會成立之前,我們有幸不同海外老師來港教授生命自覺,使生命自覺在香港扎根。

香港生命自覺協會將繼續邀請不同老師來港,以豐富生命自覺在香港的多樣性發展。

海外老師包括:

Akira Ikemi, Ph.D. studied with Prof. Eugene Gendlin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Graduate Division.  Currently Professor of Psychotherapy at Kansai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Psychology, he is a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Council and has served on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the International Focusing Institute (USA) and the World Association of Person-Centered and Experiential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UK). He has created several methods such as Experiential Collage Work, 漢字Focusing, and Blue Sky Focusing.

Ann Weiser Cornell, Ph.D. is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leading innovators and theoreticians of Inner Relationship Focusing. She has taught Focusing in eighteen countries, and her Focusing books and manual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seven other languages.
She’s well-known in the Focusing world for her attention to the language that facilitates Focusing, her popular manuals.

Campbell Purton, Ph.D. is Senior Lecturer in the Centre for Counselling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and a counsellor at the University Counselling Service.  He has been a lecturer in philosophy, a therapist in private practice, and a director of the UEA Postgraduate Diploma in Counselling.  He has published many articles in the areas of counselling, philosophy and Buddhist studies, and is an author of counselling books.

Karen Whalen, Ph.D. is a person-centered clinical therapist specializing in complex trauma in private practice in Canada.  She is a certifying coordina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Focusing Institute in New York.  She integrates energetic models of consciousness (Qi-Gong, Polarity Therapy, Quantum Consciousness) with the practice of Wholebody Focusing and WBF Oriented Therapy.  She teaches extensively in North America, Europe, China, Mexico,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

Nada Lou is The Focusing Institute Coordinator and an International trainer. With a specialty in Focusing and Thinking at the Edge (TAE). Nada is well-known in the Focusing world through her videos on focusing. (Clips are accessible on YouTube.) or visit her website on www.nadalou.com. Since 1999 Nada visited Hong Kong 10 times and brought Focusing, BioSpiritual Focusing, and Thinking at the Edge to three different locations. She also certified 5 Focusing professionals and one Focusing Coordinator in Hong Kong.

Laury Rappaport, Ph.D., ATR‐BC, REAT is a Certifying Focusing Coordinator, Focusing‐Oriented Therapist, and Trainer with The Focusing Institute. She is the author of Focusing‐Oriented Art Therapy: Accessing the Body’s Wisdom and Creative Intelligence and numerous articles. Laury conducts trainings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and has been on the faculty of graduate programs in Expressive Arts Therapies, Art Therapy, Counseling, and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y for over 30 years.

René Veugelers’ specialty is Focusing with Children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non-verbal world.  He studied art therapy, psychiatric nursing and group social work.  René teaches parents, therapists, teachers and others, internationally, how to be with children in a Focusing way, how to (re)connect to their own inner child experiences, and how to integrate creativity and flexibility into their life and work.  His experiences as an art therapist embrace an expanded richness of creative elements and support a natural unfolding of creative process.

Shaun Phillips, M.Ed., R.C.C., S.F.T.T., is a Registered Clinical Counselor and Supervising Focusing-Oriented Therapist and Trainer, and Focusing Coordinator.
Alexis Phillips, M.A., R.C.C., S.F.T.T., is a Registered Clinical Counselor, Focusing-Oriented Therapist and Trainer, and Focusing Coordinator.
Shaun and Alexis specialize in working with complex trauma and have presented on this work at the 2014, 2011 and 2009 World Conferences on Focusing-Oriented Psychotherapies in New York.

Xu Jun, Certifying Coordinator, Focusing-Oriented Psychotherapist and Focusing Trainer, he developed Focus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LEARN MORE

美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尤金。簡德林(Eugene T. Gendlin)於2017年5月1日在紐約家中逝世,享年90歲。

他創立了 “生命自覺”、一套讓身心靈聯繫的技巧,他於1985年成立國際生命自覺協會,旨在推廣生命自覺的實踐及其背後的哲學,他稱為“暗喻的哲學”。

生命自覺是一個體驗過程,以身體導向為基礎,可用於釐清思緒和情緒療癒。

簡德林的哲學屬於現象學的分支。他的哲學受Edmund Husserl,Jean-Paul Sartre和Maurice Merleau-Ponty所影響。

國際生命自覺協會的網上圖書館保留了簡德林大部份著作。

 

簡德林成為心理與哲學,科研與普及教育之橋樑

簡德林的作品著重於把哲學和心理學的領域連繫起來,為嚴肅的學術研究與普及心理教育搭上一道橋樑。

他在世界頂尖的學術機構芝加哥大學學習和教授哲學。

在他研究哲學期間,他成為了心理治療大師和研究先驅羅爾斯(Carl Roger)的學生和同事。

簡德林的非凡的智慧配上他對人慈悲的心腸。當他看到在大學進行的研究可能對普羅大眾有深遠的影響時,他把“生命自覺”寫成一本受歡迎的自助叢書,讓他的發現不只局限於學術界中流傳。

他是猶太人,過去曾逃離奧地利以避開納粹的統治,這或許可以解釋他擁有那份偉大的同情心。

他和家人逃離納粹的經歷,可參考他在一個訪談中的記錄。 https://www.focusing.org/gendlin/docs/gol_2181.html

 

學術榮譽

美國心理學會四度頒發榮譽狀給簡德林,是首位獲得該會頒授年度傑出心理學家榮譽的學者。

他於2008年被Viktor Frankl家庭基金會授予Viktor Frankl獎

在2016年,他榮獲世界人本心理治療與諮詢協會的終身成就獎,並獲得美國身體協會的終身成就獎。

簡德林是雜誌“心理治療:理論,研究與實踐”的創始人和編輯,以及國際生命自覺協會內部雜誌“FOLIO”的編輯。

他擁有多部著作,其中包括以"自覺為導向的心理治療:體驗方法手冊"。

他的經典著作"生命自覺"已經翻譯成17種語言,銷售量超過50萬冊。

 

早期心理學研究

簡德林在1950年代跟從個人為中心的治療創始人羅傑斯(Carl Rogers)學習,於1958年從芝加哥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簡德林的理論影響了羅傑斯的理念和他對心理治療的觀點。 (參見http://www.focusing.org/multimedia/carl-rogers.asp

在羅傑斯指導下,簡德林是最先對心理治療之成效進行研究的心理學家。 1958年,芝加哥大學諮詢中心的兩名心理學家(Kirtner和Cartwright)描述了不同案主在第一次輔導面談中如何表達自己的問題。

基於對案主的描述,他們將案主分為五種類別。他們發現案主所屬的類別,是可預測到治療所需要的時間,以及治療是否成功(Kirtner&Cartwright,1958)。

例如在24個案主中,他們發現在五個類別的前兩個中,每個案主的治療也都成功,並且在五個類別中的最後兩個中,每個案主的治療都失敗。

換句話說,他們發現治療開始時的一些具體案主的行為特質,可以預測到輔導的成效。

這項研究提出了許多重要問題.例如治療開始時已經預料輔導成效不顯著的案主,在第一次面談後是否繼續接受輔導,還是需要一些特別的輔助來幫助提升輔導的成效。

在簡德林及其同事研究之前,案主的行為在治療中的重要性,以及當中提出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忽視的。

 

早期的哲學研究

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簡德林是芝加哥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研究概念和隱含的理解implicit understanding之間的關係(他之後稱之為“先入的感覺preconceptal feeling”)。

簡德林所建構的哲學系統,提出意識是隱含的理解概念化之過程。例如,“狗”這個詞暗指(或是帶有)對某種動物的許多經驗,否則這個詞不會意味著什麼。

在“狗追球”這樣的句子中,每個單詞都隱含地包涵或指向未經符號化的體驗,所以我們隱含地知道每個單詞是什麼意思,從而理解整個句子是什麼意思。

我們可以明確地思考句子中的任何一個詞語,當我們停止思考句子的含義,並開始考慮當中某一單詞的含義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該單詞的明確理解仍然取決於隱含的體驗。

在上面的句子中,我們可以明確地定義“狗”一詞(“狗是養育為家庭寵物的哺乳類動物”),但我們定義句中的每個詞語還是指涉其他未經符號化的經驗。任何一個含義都只能通過引用其他隱含的體驗來展示它的意義。

同樣,當我們考慮一個問題時,我們首先要明確地提出一個清楚的表述,但當中其實隱含地引用了大量未經符號化的經驗。

我們體驗未經符號化的經驗時,就是對這個問題或情況有個“感覺”。在這種“感覺”的引導下,我們呈現(使之明確或明確化)隱含的背景,直到我們有一個解決方案。

格勒林博士Donata Schoeller是哲學教授,一同與Christiane Geiser將簡德林的主要著作A Process Model翻譯成德語。她是國際生命自覺協會國際領導委員會成員。格勒林說:

簡德林讓哲學重新面對普通經驗的挑戰。

這是美國最好的承傳。

他對複雜性,生命進程的復雜和敏銳性作出深刻的反思。因此,可以重新掌握創造的潛力,也同時體驗普通經驗所帶來的挑戰。

他的哲學傳達了對語言的理解,令人敬畏的開啟了對生活過程中,連綿不絕的內在意義的了解。

因此,他的思想從而治癒了我們的西方傳統中,人類與活著的大地之間的割裂。

哲學家今天談論哲學實踐,簡德林實際上已經成就了!他的方法支持個人表達對自己重要的事情,發現自己的聲音,使人們能夠在不同層次上參與民主進程。生命自覺和TAE使我們能夠深刻地反思我們今天在多元文化和環境挑戰中,所面臨的複雜問題。

 

哲學與心理學之間的橋樑

和一些哲學家不同,簡德林並不滿足單憑思考這去理解概念和體驗的關係,他想在現實生活中觀察人是如何去概念化自己的經歷,他認為心理治療是一個好地方去去觀察這些經驗。因此這解釋了為何有位哲學研究生在芝加哥大學諮詢中心開始了心理輔導的培訓。

簡德林希望找到一些案主在概念上說出了自己的問題,但是後來發現自己對問題的陳述是依賴對現況另一些隱含的理解,即是沒有概念化的體驗。在表明隱含的理解之後,案主再會發現它還是依賴於另一個隱含的理解,即他們還沒有概念化的體驗,如些這般的繼續下去。以這種方式,案主的陳述將不斷地指向案主隱含的體驗,而這樣做將不斷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轉化。

簡德林的研究表明,心理變化最好被視為一種發現和追隨自己內心的感受的過程。他表明案主在心理治療中獲得持久和積極變化的能力,是取決於他們能否接觸那未能語喻,但在輔導中身體面對困境時的感受。

簡德林稱這個直觀的身體感覺為“意感”,他研究了這些成功的案主如何接觸和闡明這種感覺,並開發創了"生命自覺",以幫助他人如何運用這方法。 1978年,簡德林發表了暢銷書“生命自覺”,提出了六步法來教導他人如何去發現自己的意感,並藉此培育個人成長。

簡德林於1985年成立了生命自覺協會,旨在促進學術和專業社群的培訓和教育,並與公眾分享和實踐。 2016年,協會改稱為國際生命自覺協會。

 

簡德林與心理學和心理自助

生命自覺中最重要的教師之一安恭慧說:

因簡德林和他的自覺過程,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人能夠為自己和他人提供一種支援,那主要在心理治療中才能體會得到在情感治療上的支援。

簡德林開發生命自覺作為一種實踐,任何人都可以學會傾聽身體內在的聽音,發現生活的方向。他相信賦予人們為自己,為朋友夥伴或社區療癒情感的能力 。所以從一開始就向任何想要學習的朋友生命自覺的做法,並且鼓勵他人推廣生命自覺。在這根基之上,世界各地開展了一個基於接納、包容的基層互助運動,為眾生開展新的希望。

西雅圖大學心理學教授Kevin Krycka博士和國際生命自覺協會董事會成員說:

受到與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的影響,簡德林將心理治療發展為一個革命性的地方,不僅各人也深入自己的內心,還看到自己與他人和四周世界的親密關係。

生命自覺逆轉我們迫不及待地要作總結或下判斷的習氣。

它反對任何只是看對方是為我達成個人目標的工具之意圖,因為我們根本上與他人是活在互動之中,生活體驗總是在互動中發生,因此他人的痛苦絕不僅僅是對方的個人經歷。痛苦總是被隱含地共享的。以自覺為本的治療師知道,心理治療中的療癒過程正是案主從感覺孤單獨立轉化為意識到自己是與他人處處連接。

簡德林是哲學和心理學中倡導“實踐”的先驅者。簡德林在他的著作<生命自覺>中寫道:

當我使用“身體”一詞時,我的意思不僅僅是指身體是個生理機器。身體不僅在我身處的情境中活著,還加上我們在腦海上的念頭想法。身體的感覺實際上是從這裡到那裡一個巨大系統的一部分,當下和過去未來,我和其他人。其實是整個宇宙。身體在一個龐大的系統中活著,活著的感覺是從身體內體會得到。

 

簡德林與哲學的關係

簡德林認為自己首要是位哲學家,他把心理學帶到了嚴謹的哲學視野上。他的探索在他早期著作“體驗與創造意義”中提出來,後來全面地發展成為對奧妙的生命流程之理論。他的思想在他的傑作"過程模型 / A PROCESS MODEL"中得到最充分的闡述,此書很快將被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

簡德林構造的理論可用於回應具挑戰性的社會問題,包括在環境和多元文化議題上之問題,將哲學帶入社會事務。他試圖克服二十世紀早期至二十世紀中葉大部分哲學理論所倡議的的二元思想,展現出身心思想的本義。他的哲學學生會發現,當一個人兼顧處景的體會和邏輯思辨的時候,他們會生出產拍案叫絕的新思維。

 

邊緣思考 THINK AT THE EDGE

從1968年到1995年,簡德來在芝加哥大學教授哲學和心理學。在那裡他教了一門關於理論建構的課程,後來又引發他創立了“邊緣思考”(TAE)的實踐。 TAE是一個有十四步的方法,借鑒一個人的直觀和經驗過程,為任何題目去創造新的理論和概念。

 

個人生活

簡德林是猶太人,1926年12月25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出生。他和他的父母住在維也納第九區,當時是一個非常傳統的猶太區。他的父親是一名化學博士,曾經做過乾洗工作。由於納粹主義的興起,舉家離開奧地利。他們第一次逃到了荷蘭,隨後他的父母坐SS·巴黎最後一班航行到紐約的航班,1939年1月11日到達美國,他繼續在美國海軍任職,並成為美國公民。

離開芝加哥大學後,簡德林及其妻子瑪麗亞。簡德林Mary Hendricks-Gendlin於1996年搬到紐約州。二人緊密合作,瑪麗亞擔任生命自覺協會的總監。她於2015年3月去世。

簡德林有三個孩子Elissa Gendlin(他與瑪麗亞。簡德林所生),Gerry Gendlin和Judith Jones(從他與Frances Gendlin所生)。

 

獎項殊榮

1970年:美國心理協會(心理治療部)第29份部心理與心理治療傑出專業獎

2000年:美國心理學協會(人文心理學會)第32部份Charlotte和KarlBühler獎(由簡德林和生命自覺協會共同獲得)

2007年:維克托·弗蘭克爾基金會:維也納弗蘭克爾獎—維也納市意義導向人文心理治療領域傑出成就獎

2011年:美國心理學會(理論與哲學心理學會)第24部份心理學傑出理論與哲學貢獻

2016年:世界人本心理治療與諮詢協會“終身成就獎”,

2016年:身體心理治療協會的“終身成就獎”

詳請可參考此網站:eugenegendlin.com

bottom of page